認識內向性格

社會上約有 3/4 以上的人偏屬外向性格,他們往往不瞭解內向者的個性與想法,導致內向者長期被認為冷漠、無情、情緒化、不可理解。內向的小孩常被家長認為不正常,也容易被誤認為精神疾病,而被迫矯正或治療。

其實內向和外向是連續光譜的兩端,很多人同時兼具二種特質,只是偏某個方向罷了。一些神經學研究顯示內向和外向是由二種不同的神經迴路主導與控制,它們是二種的天生氣質,只是不同,沒有優劣對錯之分。

這種先天氣質極難改變,許多內向者受到內在、外在壓力影響而嘗試改變,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折磨,最後才發現做自己最自在、忠於本性最快活。

內向者有「深耕」的潛力,許多領域出類拔萃的人都不乏內向者,比如愛因斯坦和比爾蓋茲;甚至藝人、歌手、舞蹈家及一些成功的演講者都是內向性格。內向者需要的不是改變,而是理解與尊重,給他們彈性和適合他們發展的空間。

以下嘗試整理內向與外向性格的差異,由於資料眾多,盡量採用綱目條列式以便理解。想深入瞭解可參看文末的「參考資料」。

外向者和內向者的主要特質,筆者簡單摘要成二句話:「外向者需要動,內向者需要靜」、「外向者較粗、較速、較廣,內向者較細、較緩、較精」,以及一句「廢話」:「外向者較外,內向者較內」。

外向者需要動,內向者需要靜

所謂「外向者需要動,內向者需要靜」是指,外向者在活動中或被人群包圍時感到精力旺盛,而在獨處、休息時容易倦怠和無聊;內向者在活動或被人群包圍時耗損精力,而在獨處、休息時補充精力。

外向者喜歡人群、喜歡各種活動、喜歡聊天和社交,他們能夠很快進入狀況,並且在活動中產生源源不絕的活力。內向者未必討厭人群、社交、活動,但他們的精力消耗很快,一但他們疲累,就會進入休息狀態,而變得沉默、呆滯、分心、疏離。

正由於內向者的精力容易消耗,他們特別需要調節精力。內向者往往時冷時熱,時親時疏,讓外向者摸不著頭緒,覺得他們不可理喻;其實這一切都和內向者的精神狀況與面臨的壓力有關。

外向者聽聞感興趣的活動會迫不及待參加,疲累時也會打起精神加入;內向者積極參與喜歡的活動,疲累時則拒絕所有活動。

內向者有隱私概念,在嘈雜、人來人往的公眾場合會感到不自在,精力快速流失。外向者可以無止盡地談天說地;內向者往往在多數場合安靜,在安全舒適的環境或單獨談話時卻特別多話。

外向者享受人群擁抱的感覺,也喜歡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內向者享受他人的支持、稱讚和認同,然而成為群眾焦點會面臨很大的精神壓力,除非他們有充足的精神、充分的準備、十足的把握,否則他們會退縮,此時他們會拒絕受邀演講、表演,也不想被人公開表揚,因此,他們往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外向者說話時眼神交流,傾聽時眼神飄移;內向者說話時眼神飄移,傾聽時眼神交流。

內向者有領土概念,別人身體太靠近就會感受到無形的壓力。外向者喜歡和對方近距離接觸;內向者在疲累時討厭別人接近,卻在精力旺盛時主動接近他人。

突然出現的人、事、物會讓內向者感到驚嚇和不自在。他們不喜歡有人不敲門進入房間,或突然拍背、大叫;即使手機突然響起,也會讓他們倍感壓力。他們需要充份的時間安排與準備,若有事情在即將發生的最後一刻才讓他們知悉,會嚴重打亂他們的期待和規畫,讓他們很不高興。

內向者喜歡獨處,一個人做想做的事,此時他們是完全放鬆的。他們不喜歡和別人一起讀書,不喜歡在寫東西時有人在旁邊看,那些都讓他們感到不自在。

內向者需要獨處的時間和空間才能好好充電,請給他們一個能隔絕外面世界的空間,以及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和自己相處。

外向者較外,內向者較內

內向者的內在非常活躍,他們經常在做白日夢、享受回憶或思考問題。他們很難停止大腦正在進行的活動,因而常有睡眠不好、食慾不佳的問題;有時也因心有旁鶩而顯得「不專心」。

內向者享受當下的感受,聆聽內在世界的聲音。他們經常想起過去的事情,沉浸在經驗與回憶,享受其中的點點滴滴,快樂的事、悲傷的事都會長長久久地記住。他們會一遍又一遍地回顧和評估結果,而非立刻追逐下一個挑戰。他們有很好的自省能力,能夠推翻自己的盲點或不適當的過去想法,而能夠日新又新。

內向者會專注在有興趣的事物上,同時得到快樂。他們喜歡深入探索內在的感受、想法,或思考困難的問題。有些人廣泛閱讀、查找資料,進一步整理他們細膩又錯綜複雜的想法,而成為出色的思想家。有些人則專注於研究一件事物而廢寢忘食,成為出色的科學家或發明家。內向者喜歡用日記或其他不為人知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想法。

內向者通常會樹立一套自我的價值標竿,他們容易受到羞愧和罪惡感的影響而自責許久,也較能謹守道德和法規。外向者喜歡冒險或進行極限活動,內向者不愛冒險、謹守份內;外向者有時目無法紀,內向者通常是守法的好公民。

外向者承受壓力或感到不悅時會立即發洩;內向者通常會把壓力和不滿往肚子裡吞,直到他們精神不佳、不堪負荷時,才會一口氣爆發出來。內向者習慣將問題內化成自己的問題,他們常常認為責罵、嘲諷是針對自己,而覺得承受委屈。

內向者的心理活動特性常造成健康問題,他們適合少量多餐,需要充足的睡眠;他們適合從事有彈性、有適當空閒的工作和活動;當他們有情緒時,也需要他人的同理和有智慧的紓解與寬容。

外向者較粗、較速、較廣,內向者較細、較緩、較精

內向者纖細、敏銳,能注意到細微的事物和細緻的變化,對疼痛和身體不適也相當敏感;然而他們有時極度敏銳,有時卻特別遲鈍,若非不感興趣,恐怕就是訊息過載或他們累了。

內向者需要較多時間才能進入新的狀況,他們需要更多時間消化、吸收、統整外來刺激與訊息,直到瞭解事情的整個樣貌,才能做出適當的反應與決策。他們說話通常輕聲細語,常停頓下來思考用詞,並顯得遲疑、躊躇。

當他們有餘裕進入狀況時,其認知之細微、理解之透徹將令人驚異,他們更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與高度原創的思想、發明。各領域的優秀學者都不乏內向者,像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便是廣為人知的例子;作家、畫家、舞蹈家、音樂家、藝術家也不乏內向性格的人。

內向者由於敏感導致訊息吸收多,偏偏他們處理速度又慢,往往還在思考,新的資訊卻不斷湧入,讓他們會徹底當機。內向者難以負荷過多的刺激,訊息超載時,他們會一片空白、眼神呆滯,顯得漠不關心;不知所措或面臨壓力時,內向者也容易猶豫不決,動作停止,表情僵硬。

深入狀況前,內向者很難應付外在干擾,噼嚦啪啦講一串話,他們很容易聽了後面忘了前面;說話被干擾時,他們往往噤聲不語。然而在完全進入狀況後,他們卻能有效隔絕外在世界的干擾,並有極佳的理解、記憶、思考能力。

他們需要熟悉感,直到充分準備以前,他們不喜歡直接參與任何事務,那會讓他們倍感壓力,導致無法好好地觀察、思考、學習與進步。

外向者喜歡廣泛嘗試新事物,反應也較快;然而他們對很多事物往往是片面瞭解、淺嚐即止。內向者喜歡深入探索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但由於精力有限,他們對不感興趣的事物會保持距離。

外向者聊天時會天南地北的聊,深入討論主題時,卻感到倦怠與不耐煩;內向者則喜歡深入參與某個感興趣的主題,而和不感興趣的主題保持距離。外向者喜歡把很多人當朋友;內向者只把少數幾個志同道合的人視為朋友,與之深交,和其他人僅止於泛泛交往。

內向者喜歡深入而有意義的事物,他們對場面話、浮泛的讚美、和流於形式的社交活動興趣缺缺;然而若對他們確實下過工夫、認為自己應得的成就表達同理、認同與賞識,他們會雀躍不已。內向者也只有在覺得他人完全了解自己的想法時,才歡迎他人對自己的回饋和意見。

內向者對世界充滿好奇,也對他人充滿興趣。他們喜歡情境式學習,喜歡當旁觀者,細細觀看他人的做事方法,觀察人與人的互動模式,品味他人對危機與突發事件的反應與應對方法。他們經常和各種活動保持距離,並在一旁觀察。

內向者喜歡看,也喜歡想,一個人靜靜地閱讀、聽音樂或看電影,是他們最大的享受;一個人閒逛、發呆和思考,也讓他們感到滿足。他們夢寐以求的超能力也許是靈魂出竅,這讓他們可以毫無阻礙地欣賞一切想看的事物。

參考資料

  1. 《發掘內向孩子的優勢》 -- 作者為心理學家 Marti Olsen Laney,詳細說明內向性格的特徵、內向性格與一些心理疾病的差異、教養內向孩子可能遇到的難題、以及適當的應對方法。作者的另一本著作《內向者求生術:內向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也可參考。
  2. 《發掘內向孩子的優勢》書摘投影片 -- 24題的小測驗,從第三者的角度檢查一個人的內向性
  3. 《安靜,就是力量》 -- 著重於探討:社會何以變得重視外向而輕忽內向?內向性格有什麼優勢及值得珍視之處?我們如何調和兩者?
  4. 五項外向的人應知道內向的人的事 -- 精簡、扼要,快速瞭解內外向者的最大不同
  5. 內向的孩子 -- 蔡志浩教授的文章,身為內向而傑出的的演講者,提供的經驗之談
  6. 維基百科: 外向性與內向性 -- 尚待充實的條目,包括一些簡單的介紹。覺得中文版不夠可參考英文版

留言

  1. 每一個人都要睜開內心的眼睛去看。若睜開內心的眼睛去看,就能體會自己特質的寶物。每個人都是作品,所以睜開內心的眼睛,寶貴地看待自己吧!

    回覆刪除
  2. 好希望每一種個性的人,都能互相欣賞對方,或是尊重對方,這樣子或許就能減少紛爭,但應該是蠻困難的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1.本格歡迎任何留言,只有廣告和垃圾留言會刪。
2.希望您盡量留下代稱,以方便大家討論、回覆。
3.如果您打算長篇大論,建議在您自己的部落格貼文,然後留下連結和摘要。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indows 批次檔令人崩潰的特殊字元處理

中文與英文的比較

為什麼 Mercurial 沒有比 Git 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