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非科學
許多人把科學精神(Scientific spirit)、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與科學知識(Sciences)混為一談。其實三者是不同層次的東西。而非科學、不科學、偽科學等等,也都是不同的觀念。
什麼是科學?
「科學」是什麼?多年來一直有不同的定義與爭辯。精簡地說,科學的目的是透過理性而系統化的證明過程,確立有預測性的「自然規律」。
科學的系統性可以從科學的幾個部分談:
- 「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涵括許多層面,精簡地說大約有求實、懷疑、寬容等特質。「求實」是「有證據才相信」,「懷疑」是「隨時質疑一個理論是否真確,質疑其證據是否不足,證明過程是否有瑕疵」,寬容是「對於未證實的陳述,不任意肯定,也不任意否定」。
- 「科學方法」:科學方法指的是一套建構知識的流程,包括觀察記錄、提出假說、提出預測、設計實驗、記錄結果、形成理論。 科學方法還要求使用的語言要盡可能清晰明確。
- 「科學理論」、「科學知識」:如果一條理論、一套知識是經由科學方法確立,它就是科學理論、科學知識。
「科學」這個詞常籠統指涉不同概念:說某人很科學,是說他有科學精神;說某研究很科學,是說該研究有遵照科學方法;說某理論是科學,是說該理論是科學理論。
科學的辨析
當我們討論一個理論是否科學時,我們通常關注的是:這理論是不是一個有預測性的「規律」?這理論有沒有具體的證明過程?這證明過程有沒有寫得清晰明確?
數學和邏輯學不是科學,它是必然為真的分析命題,比如概念上 1+1 必然是 2 、方形必然不是圓形;數學和邏輯真理是描述抽象世界,與現實世界無關,也不能預測現實世界的現象。歷史不是科學,「上帝創造了人」、「中華民國創立於西元1911年」、「陳進興殺了白曉燕」不是科學,因為它們不是「自然規律」,不能預測未來。存在非關科學,「世界上有氂牛」不是科學,因為它不預測未來。建議、訴求不是科學,「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不是科學,因為它們不預測未來。
「具體的證明過程」有時不容易判斷,如果我設計了一個實驗,花了幾年的時間觀察、記錄,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但某天我的記錄文件因為火災被燒掉了。此時我的結論是不是科學理論呢?也許我認為是,但恐怕佷難說服其他人。
很多想法、道理可能是對的,但它們不是科學,多半是因為它們缺少符合科學方法的系統化「證明過程」。「E=mc2」是科學,是因為物理學家做過多次實驗計算出三者的關係;「普拿疼治頭痛」是科學,因為有具體的藥物實驗確認普拿疼確實能讓多數頭痛的人症狀緩解(嚴格來說這也不對,應該說普拿疼治頭痛的實驗是科學實驗;「普拿疼治頭痛」則是概化後的結論,已不完全精確)。「生薑解表散寒」不是科學,因為沒有明確的藥物實驗證成它;「常讀書會變聰明」不是科學,因為沒有明確的實驗證成它。
缺少明確證明過程往往又和語言不夠清晰明確有關。「E=mc2」中的能量、質量、光速都有明確定義其測量方法;「普拿疼治頭痛」的藥物實驗會精確地定義普拿疼的成份、劑量及服用方式,定義頭痛的測量標準,也會用數據告訴我們頭痛能緩解多久、緩解到什麼程度等等;「生薑解表散寒」光什麼是「生薑」(品種?部位?做過哪些處理?……)、什麼是「解表散寒」都能引發許多解讀爭議;「常讀書會變聰明」的「讀書」(什麼書?如何讀?……)、「聰明」也相當模糊難明。
為了讓資訊不易被誤讀,科學語言通常平鋪直述,極少使用修辭技巧(所以常讀起來平板無趣),極少省略字詞(所以常讀起來很反複冗長),大量使用表格、圖片、多媒體、數學、統計與量化方式呈現資訊。儘管如此,「證明過程」是否夠清楚仍是變動的,以前覺得夠清楚夠明確的實驗,現代可能覺得不夠。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類比、聯想之類的「證明過程」絕不是有效推論。
「因為 chlopromazine 聽起來像『口破罵你』,所以 chlopromazine 可以治療躁動的精神病人」這是一句記憶口訣,由於我們都知道、都相信事實上有人研究過 chlopromazine 抗精神病的效果,所以我們接受它、不會說它唬爛。事實上我們接受的只是「chlopromazine 可以治療躁動的精神病人」這個經驗事實,至於那句「推論」是對是錯?邏輯上確實是無效推論,不過它可以幫助記憶,也就流傳下來了。
許多中醫藥的「法象藥理學」便是如此,「因為花和葉子輕飄飄往上浮,所以藥效也會往上浮」本身不是有效推論,但由於有長期實踐經驗支持「花葉類藥材的藥效主要作用在體表」,古人也就長期接受、傳頌這種說法;如果事實上花葉類藥材的藥效不會作用在體表,這句話可能很快就失傳了。
儘管歷史學、警察辦案不產生科學理論,但我們也常常形容它們是「科學的」,此時我們主要是說它們的研究方式很理性、很實事求是、很有科學精神。「科學的」歷史學是根據客觀的證據與已知的科學理論猜測過去事件的真實樣貌;不科學的歷史學則由臆測和不知何來的信念構成。
「科學方法」很重要,但很多時候,只要我們研究一件事有「科學精神」,無論是人生道理、歷史研究、宗教玄學,得出的知識往往也足夠可靠、受人信賴。
非科學、不科學、與偽科學
「科學」的相反詞是「非科學」(non-science),亦即「不是科學」。一般口頭問句「XX科不科學?」實際意思亦是指「XX是科學或不是科學?」
「不科學」(unscience)涵蓋的範圍比「非科學」更小,一般形容一條理論或一套知識不僅缺乏「證明過程」,並且其內容與現有的某些科學理論、知識衝突。「不科學」通常意味著「大概是錯的」。
「偽科學」(pseudoscience)是指非科學偽裝成科學的行為。當一條理論或一套知識缺乏「證明過程」,卻意圖誘騙他人相信它們已被完整證成,就成了偽科學。
偽科學的宣傳者經常使用統計數據和一些與科學知識相似的名詞,甚至引用一些論文來支持他們的「理論」。然而仔細看就會發現那些資料顯然不足以支持他們所提出的理論;或者這些論文已被揭露有眾多錯誤和瑕疵,也引來眾多質疑,但他們完全不回應這些質疑,也不打算提出進一步的資料或設計更嚴謹的實驗,而繼續向大眾宣傳他們的理論。
科學與否證性
在科學哲學的討論上,不少人認為「否證性」是「科學」的充要條件,筆者以為不妥:否證性是科學的必要條件,卻非充分條件。
並非所有可否證的陳述都是科學,比如「某位青年家裡放著安非他命」或「OO愛XX」似乎都是經驗上可否證的,但很少人認為它們是科學。同理,中醫、氣功、宗教、命理等向來被視為非科學的學問,其中的某些部分可能是具備否證性的。
那麼,是哪些特質使得「具備否證性的中醫、氣功、宗教、命理論述」不是科學呢?這就回到上面探討的:
- 科學要求清晰明確的證明過程,而這些學問體系的文獻經常只有結論。
- 科學要求精準的語言,而這些學問體系的文獻經常為了「善巧方便」使用模糊、歧義或高度依賴情境的語言及修辭。
- 科學要求系統化的再現,而這些學問體系的訓練與檢驗門檻高,不容易系統化再現。(氣功不是人人會,神通並非人人有)
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 科學精神 -- 簡介科學精神的內容
- 劉源俊: 科學精神 -- 劉源俊教授進一步提出科學精神諸多蘊含的道理
- SEP: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 探討科學、非科學、不科學、偽科學等詞語的定義與含義
-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否證論 -- 簡介科學與否證論
-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被誤解的孔恩 -- 探討孔恩的科學革命論,以及中醫和科學之間的關係
- Science as Falsification -- Karl R. Popper 對否證性與科學的說法
延伸閱讀
- 陰陽五行究竟是什麼 -- 陰陽五行本身不是有效的推論,而是一套方便記憶的系統。然而它們仍經常反映部分的客觀事實。
留言
張貼留言
1.本格歡迎任何留言,只有廣告和垃圾留言會刪。
2.希望您盡量留下代稱,以方便大家討論、回覆。
3.如果您打算長篇大論,建議在您自己的部落格貼文,然後留下連結和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