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是彭明輝教授寫給年輕人的書。彭教授雖為理工教授,卻長期研究、關心與國家社會相關的科學人文議題。

市面上的勵志書籍談的多是如何賺錢、如何成功、如何快樂。而在本書中,彭教授以更廣闊的格局,和我們一同探討人生的種種面相與真相,一同思索人生值得追求的東西,讓我們得以從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思考、規劃人生。

書中觀點皆極具啟發,值得深思。筆者人生經驗有限,謹就管窺之見,將偶有所得、有所共鳴之處,略做摘要與分享。

一、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得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毋須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嚴格來說,這不完全正確,我們可以輕易想到反例:我選擇投入某個研究專題,費盡苦心後,老闆搶了所有功勞,害我一無所得;一場車禍或一件事故,永遠地改變了我的一生;我練拳練了好久,就要拿到金牌,卻因為對方作弊而無緣……發生這些事情,我們多少會後悔當初的選擇:我當初如不投入這專題,就不會這樣了;我當初不如何,就不會遇上車禍;我當初不走這條路,就不會……。

然而,正因為無法預期,這些事才不值得憂鬱、後悔。既然當初做決定時不可能想到,事前憂慮有什麼幫助呢?事情發生也無法回到過去,事後後悔除了讓人生過得更苦、更悲慘,又有什麼好處呢?

電影《蝴蝶效應》的主角擁有回到過去改變世界的能力,為了捥回發生在自己和親友身上的苦難,他多次回到過去,嘗試做不同的選擇,結果每次都引發了料想不到的不幸。我們該關注的是可以掌握的事,面對這些事前無法預測、事後無法捥回的可能,不妨就想成「命中註定的磨練,無論如何都跑不掉」,想成「當初就算做了不同選擇,也會碰上差不多糟的事件」,然後向前走,好好面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吧!

二、

「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得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

有人說,可是,我常常因為難以確定兩方案的好壞到底有沒有差很多,而感到憂慮……。

其實,「無法確定」籠統而言應該算是彭教授說的「差不多」,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稍作細分:面臨難以確定的情況時,我們還可以選擇要花一段時間仔細思考、研究、尋求第三者的意見,以分辨兩方案的好壞差異,或者立刻下決定。

此時有兩種情況:一是我確定研究一段時間後便能明顯區分出兩者好壞,那就選擇研究;二是我確定研究後仍無法明顯區分出兩者好壞,那就立刻做決策,怎麼做決策呢?既然我無法區分兩方案的好壞,事實上把兩方案當做沒有差別,任選其一即可。類似的,還有第三種情況:我無法確定研究後能否明顯區分出兩者好壞,此時我也只好承認自己沒有能力區分不同選擇的好壞,「花時間研究」和「立刻下決定」又立刻成了沒有差別的選擇。

無論如何,我們該做的是謹慎評估各方案的優劣,無法評估就交給命運,為不同選擇憂慮苦惱、患得患失實在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三、

外表、財富、名利、權勢、地位……可以吸引陌生人的羨慕,卻無法贏得敬重與善意。只有充實人生智慧、真誠待人、對他人懷著善意,才能換來周遭人真心的尊重、接納、敬重與善意。

然而,我們經常竭力於追求前者而疏忽了後者,我們得到了陌生人的羨慕,卻得不到周遭旦夕相處之人的敬重與善意;而在陌生人羨慕的神情之中,不只沒有敬重、沒有善意,往往還伴隨著嫉妒與別有所圖。

相反地,假如我們是對生命的真諦有深刻體認的人,而且對別人懷著善意,認識我們的人都尊敬、接納我們,並且對我們懷著善意。當然,大部分的陌生人還是只能從外表的判斷漠視我們,甚至輕蔑、羞辱我們;然而當我們到了這個境地,還會在意別人只憑外表所做出的輕率判斷嗎?

四、

「人活著首要的是為了追求人生的意義。如果我們正在做非常有意義的事,就很難撒手去追求可有可無的娛樂。快樂只有兩個用途:給那些忙著追求人生意義的人偶爾休息,以便在休息後繼續追求意義;或者給那些找不到意義的人殺時間,捱過乏味的人生。」

很多人以為活著是為了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然而我們更渴望追求的其實是「意義」,致力於追求意義時,我們可以輕易拋下其他一切。人生的意義有很多種,德蕾莎修女救治印度窮人,史懷哲醫師遠赴非洲,愛因斯坦追求物理真相,哲學家思索深刻的問題,都是他們人生追求的意義。甚至像鍾理和一家平凡貧賤病困,卯足一切只為養家活口、只為了讓親人更好,這也是人生的意義。

人生不是競賽,不需要跟別人比輸贏。盡心對待自己和別人,盡力追求人生意義,就足以展現出動人的意義和價值;至於成就,成也在天,不成也在天,又何足掛慮?然而,計較輸贏的人只看得到表面上的成敗,反而失去作為一個人最根本的價值。

五、

現代社會文憑日漸貶值,能力重於學歷。我們唸大學、唸碩士、唸博士應該抱著開拓視野、培養能力的心態,而非為了混得文憑,方便未來找工作。

大學階段是以教科書為主,學習完整吸收某個知識領域的能力。研究所則是要培養研究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尋找相關題目的大量資料,從中篩選與研究主題相關的部分,並能閱讀、分析、批判,以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以突破、創新。

在這個階段,可從三大方向學習。一是自己閱讀各種書,培養跨領域閱讀深奧書籍的自修能力。二是和朋友一同摸索自我、探索不同領域;每個人對每個領域的敏感程度不同,往往我們對某個領域不瞭解、不敏感,卻在交流之下,逐漸有能力及敏感度去理解、欣賞、學習該領域的事物。三是尋找有風采的前輩、大師,從中看見值得憧憬的人生、值得效法的風範、值得堅持與追求的理想,樹立自我的人生標竿。

話雖如此,每個人的天份不同,學習模式也不一樣。有些人喜歡抽象思考,拿到書就讀得下去,無須實際印證或做中學,這種人可以嘗試往大學發展;有些人一定要先有問題才願意讀書,一定要邊做邊學,甚至先做後學,這種人適合往技職體系發展;還有些人年輕時只想玩,為生活所迫才願意學,或者只想學習學校沒教的東西,這種人適合國、高中畢業後就直接到社會上去闖蕩,等他想學的時候再學。

彭教授也建議,找工作不要被自己的科系和專長限制,可用一種「清白的工作我都願意做」的態度廣投履歷,讓老闆決定要不要我們。先求找到工作,從中逐漸瞭解社會的需要、瞭解自己的不足,在工作中開發能力,然後逐步轉換到更適合的工作。

六、

只有極少數人能把職業和興趣合而為一,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興趣與職業是分離的,甚至許多本來是興趣的事,成了職業以後也枯燥乏味。當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卻只能屈就無趣的職業時,不妨這樣告訴自己:「工作本來就不好玩,所以老闆付我錢」,告訴自己:「我的薪水就是為了忍受這些鳥事」。

然而,再糟的工作場所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保持積極主動,在工作中的每一環節尋找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提升能力;在例行事務中,我們可以不斷問自己,有沒有辦法做得更好;在無聊的會議中,我們可以觀察、分析、思考他人的問題與錯誤,思考如果是我,可以怎麼改善這些問題等等。一方面這會讓無聊的事變得較為有趣,二方面是我們可以從中成長,才能在有機會時,轉換到更好的工作。

職場上有許多的不公平。遇上不公平的事,不妨問問自己:爭執能解決問題嗎?如果與人爭執能有效解決問題,我們可以據理力爭。然而面對許多結構性的問題,爭執也恐怕毫無幫助時,不如平心靜氣,盡快完成交待下來的事情;比起忿恨不平,這反而更省時間與精力。

七、

戀愛是人間最簡單的事,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愛上一個人,陶醉在愛情裡一點也不費力氣。然而困難的不是墜入愛河,而是終生相守。

要成為一對合適的終生伴侶,兩人都要有「愛人」的能力,她使人可以開心、體貼、瞭解、尊重對方,以及與對方相互扶助的能力;至少,也要雙方至少願意培養「愛人」的能力。除此之外,兩人也要有積極的人生目標,才讓這段相互成全、愛與被愛的行為有目標、有意義、有價值。

彭教授舉例,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戀情正是因兩人人格不夠成熟,無法「愛人」,而走向悲劇;林徽音與梁思成能夠長期相伴,則是因為兩人都能「愛人」。伏倫斯基與安娜的戀情,則是因缺乏人生意義而釀成悲劇。

八、

進入婚姻之前最重要的心理準備是,兩人未來將要共存共榮,事情要共同做決定,後果也共同承擔。談戀愛時只有在約會時需要遷就對方,其他時間都可以各自放輕鬆、做自己;然而婚姻之中的兩人往往朝夕相處,即使上班一肚子氣,回到家還得迎合對方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

此外,我們的社會文化賦予了許多並不恰當的「婚姻義務」。比如我們期待對方喜歡自己的親長、朋友,然而情感是需要時間慢慢培養的,不可能因為婚姻跟著轉嫁。我們期待兩人如膠似漆,然而當一個想爬山、一個想逛街時,各走各的又有何不可?

兩個人的價值差異,本來就不可能因為婚姻自動消除。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地雷區」,即使兩人結為連理,即使彼此的溝通是基於關懷與善意,我們還是不會因此容許對方踩雷。我們對待好朋友會避免踩雷,對待配偶亦當如此;我們難以一開始就瞭解所有地雷區,但無法做到「無過」,卻可以努力「不二過」。

無論是朋友或夫妻,地雷區都只能由當事人自行改變,外人強求不得。遇到根本的價值衝突時,我們不妨問自己:他堅持的是什麼?如果他堅持的「不是最好的」,我能否接受「次好的」?如果無論如何,我都認為他堅持的是「罪惡的」,那恐怕就只能選擇「離婚」或「逼他悔改」了。

或問:夫妻之間有這麼大的歧異,那和不結婚有什麼不同?然而,如果兩人都用心生活,時常聊著對人生與社會的省思、感悟與點點滴滴,彼此互為人生成長過程的伴侶,怎麼會不值得?事實上,夫妻間保持「知心朋友」的關係才是最持久、最無法被外人取代的。

九、

多數人期待終生不渝的愛情,也難以容忍對方愛上另一個人。很多人都不願意愛上另一個人,如果有一種藥丸,吃下去可以永遠愛上第二個人,相信許多人都願意在結婚當天吃下去──可惜這藥丸不存在。

愛上第二個人不值得鼓勵,但在許多案例中卻絕對不是出於蓄意。出軌像車禍,不能說肇事的人沒有責任,卻也不能說肇事的人喜歡闖禍、故意闖禍。多次出軌的人不值得信任,然而數十年只有一次出軌記錄的人卻未必如此;該不該重新接納出過軌的人,應當取決於當事者的整體特質和之前的相處情形。

如果對方在情變之前確實信守承諾,過去的海誓山盟、苦難中的不離不棄也確實是出於真心,便無必要為了出軌一事推翻過去所有的真誠與美好回憶。車禍受害很不幸,但自認倒楣可也,何必繼續在自己的傷口上灑鹽,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呢?

十、

婚姻是一種冒險,冒險前要有值得冒險的理由。由於生育問題,女性尤其有三十五歲前成家的壓力,這方面可以考慮透過領養等方式解決。與其所託非人,與其「搶時機」牽就不好的伴侶或為了婚姻而犧牲人生,等待與不婚未必是最壞的選擇。

除此之外,每個人都應該永遠保有「單身」、也就是獨自生活的能力,我們要有自己的生活與社交圈。單身時需要獨自過活,婚後萬一離婚或喪偶也得獨自過活,然而人生還是要走下去。

十一、

我們都很怕老來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與嚮往,成了一具沒有靈魂的肉體。有沒有辦法一輩子保持熱情呢?彭教授建議我們可以「不中斷地讀好書」,這是一個可以具體操作的想法,我們可以不斷從書中找到值得深思的想法與目標,並且感受到前人的激勵。

十二、

語言和文字是對事實的簡化,而有其侷限。善與惡、明與暗、感性與理性、理想與現實、嚴肅與活潑……都是相對而共生的概念。我們無法找到純粹的善,也無法找到純粹的惡,被稱作善人的人可以有惡的成份,被稱作惡人的人也未必乏善可陳。不要誤以為追求理想就必須放棄現實,照顧現實就必須拋下理想;也不要認為抱怨、感恩、欣慰、痛苦這些看似矛盾的情感不可能並存。

我們不應受限於語言文字本身,而要從更全面的角度照看、思索語言文字背後的完整事實真相。只有當我們把語言文字當做指月的手,循著引導望向月亮,而不是把手指當做月亮,才不致被語言文字間的矛盾與糾結困惑。

十三、

「理性」,尤其邏輯與數學,是一種「交集」;而「感性」與人文的概念,是一種「聯集」。

做代數運算時,我們必須排除所有非共性的概念。當我們計算多少「水果」時,就把各種各樣的蘋果、香蕉等等視作相同;當我們根據定義計算「智商」時,也就把智力測驗題目以外的所有個人特質拋棄了。經過了越多計算證明、定義出來的概念,也就越純粹、越貧乏,「蘋果」的內涵較「我昨天吃的那顆蘋果」貧乏,「水果」的內涵又較「蘋果」更為貧乏。

相對地,人文概念會在結合中更加豐富,「止」、「戈」結合成「武」,不是單純的相加,而是意象的全面融合。李白的詩、李清照的詞,也透過概念的交融,而變得更豐富有味。

「交集」僅管客觀,卻只能討論所有族群、文化共有的少數概念;「聯集」雖有主觀成份,卻能讓我們領會不同的個人體驗,以及異文化的想法和價值。

十四、

存在的東西不一定看得見,如果我們沒有培養出足夠敏銳的感受力,即使東西存在,我們也會「視而不見」。只有一個人看得到而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我們常以為它並不客觀存在,事實上可能只是其他人不知不覺。

我們看不到電流,卻能透過儀器把它轉化成指針與數值;然而「幸福」不只看不到,也沒有儀器可以量測。許多人不知道鈔票上的統一編號印在哪一面、什麼位置、出現幾次、有幾個英文字母與阿拉伯數字,然而把鈔票攤開來看,一切清清楚楚。

唯有培養對大自然、人文歷史與內在情感的覺察能力,我們才有能力感受、追求情感與幸福。心靈豐富的人可以活在人文世界的廣天闊地,從中得到幸福;心靈遲鈍的人則只能在客觀的財富、權位和頭銜打轉。要追求怎麼樣的人生,不妨仔細想想。

參考文章

  1. 海洋之心 ::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2. 李輝隆的部落格 ::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3.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 困境與抉擇
  4.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 幸福與快樂
  5.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 夫妻爭執的文化與體制性原因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indows 批次檔令人崩潰的特殊字元處理

中文與英文的比較

為什麼 Mercurial 沒有比 Git 更好